全文长 1800 字炒股票配资,阅读大约需要 3分钟
近日,广东省教育厅等五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“严防校服采购中的腐败行为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学生、家长购买校服或捆绑销售,非城镇中小学校原则上不要求统一着装、购买校服”,意见自2025年7月1日起实行,有效期5年。事实上,早在十年前,教育部等四部门就已明确这一原则,近年来多地也在强化落实,但在实际执行中,仍阻力重重,“校服腐败”问题难以根治。这背后究竟藏着哪些深层难题?又该如何破解呢?
“校服采购”的深层难题
1.“自愿”沦为“被自愿”,家长无奈买单
尽管“自愿购买校服”的原则被反复强调,但在现实中,家长们却常常陷入“被自愿”的困境。孩子4年内换3款校服,购入十多套,花费近千元的情况并不少见。学校虽声称自愿购买,却以不穿校服不让进校门、扣分等手段变相强制,甚至用“不订就退学”来威胁家长。这种强制性的背后,是家长们沉重的经济负担和无奈的妥协,违背了政策的初衷,也让校服采购变了味。
2.利益链条盘根错节,监管困难重重
在长期的校服采购过程中,教育主管部门领导、学校领导与校服厂商之间形成了一条错综复杂的灰色利益链。广西河池今年查处35起校服领域违纪违法案件,贵州铜仁碧江区教育局原局长与企业老板勾连,虚抬价格拿回扣,这些案例只是冰山一角。这种利益输送方式隐蔽,监管难度极大,再加上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采购环节监督不力,违规干涉交易、地方保护等现象频发,为腐败提供了温床。
3.制度执行漏洞百出,家委会形同虚设
各地虽出台政策规范校服采购,但在执行中却漏洞丛生 。家委会本应发挥监督作用,可不少家委会成员由教师指定,难以真正代表家长发声,监督职责流于形式。部分学校和教育部门对制度落实不到位,使得校服采购的规范要求无法落地,让制度成为一纸空文。
4.监管分散隐蔽,监督举报机制缺失
校服采购以学校为单位,环节众多且分散,从资质审核到质量验收,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问题,监管部门难以全面监督 。同时,腐败行为愈发隐蔽,如通过中间人代理、账外收受回扣等,增加了监管难度。家长作为直接利益相关者,却因担心孩子受影响不敢举报,部分地区又缺乏有效举报渠道,即便举报也难以得到及时处理,导致违规行为肆意滋生。
破解之道:如何根治校服腐败
1.让“自愿购买”装上“刚性枷锁”
要根治校服腐败,必须先给“自愿购买”装上刚性枷锁。推行“超半数家长线下无记名投票”制度,非城镇学校原则上不强制校服,严禁以“不穿不让进校”“扣分”等手段变相施压。借鉴深圳经验,实行“全市统一样式、定价公开透明、家长自主选购”模式,学校彻底退出采购环节,从源头杜绝强制空间。同时,明确校服更换周期,小学6年、初高中3年内不得随意换新,避免频繁采购滋生利益输送。
2.让采购全程“裸奔”在阳光下
斩断利益链条的关键,在于让采购全程“裸奔”在阳光下。学校需组建家长和学生代表占比超80%的采购小组,从选款、定价到验质全程主导,教育局同步公示所有流程文档。引入第三方机构核查价格,一旦发现校服定价高于同材质市场价15%即启动调查,严查虚抬回扣。建立厂商“黑名单”,对行贿或供应劣质校服的企业永久禁入校园市场,用市场机制倒逼合规经营。
3.让家长有渠道、有底气发声
激活监督力量,要让家长从敢怒不敢言,变为有渠道、有底气发声。开通教育局直连的匿名举报热线与加密邮箱,实行“查实即奖励”机制,并严格保密信息。要求每件校服附加可追溯二维码,扫码可查面料来源、质检结果与采购价格,让质量问题和价格猫腻无处遁形。对处理举报超时、泄露举报人信息的行为严肃追责,形成“举报-核查-反馈-问责”的完整闭环。
校服本是校园里的一道风景,承载着平等、自律的教育意义。只要守住“公开透明”的底线,把选择权还给家长和学生,用制度堵住漏洞,“校服腐败”就没了滋生的土壤。到那时,孩子们穿的不仅是整齐的校服,更是干净的教育风气。
校长派投稿邮箱:xzpxzzk@163.com
作者丨智库君
编辑丨智库君
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,版权为原作者所有,若侵权,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。
我们在一起,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!
刚速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