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凌江长离配资炒股网站平台
后台回复“听课”,听免费课程
后台回复“写作”,加入写作群
36岁,俩娃妈,辞职带娃后的某天,我盯着手机里关注了几年的写作课,突然跟自己较上了劲:
“难道这辈子就只能把‘作家梦’埋在照顾孩子的琐碎里?”
从小爱读书,梦想着写点什么被人记住;公众号火的时候想写推文,抖音兴起时想拍视频写文案,小红书爆火时又想写笔记……
账号注册了七八个,草稿箱里的字却永远停在“开头难”。
直到今年尝试报了汤小小老师的课,才发现困住我的从不是天赋,而是“没方法”这三个字。
1、卡了几年的“写什么”,10分钟就学会了
以前总觉得“写东西得有惊天动地的素材”,可我每天围着孩子转,哪有那么多“大事件”?
结果老师一句话点醒我:“你自己就是最好的素材库啊。”
人生里的高光时刻(比如工作中带领团队提案)、灰暗时刻(辞职带娃的不顺心)、反常事件,甚至那些“第一次”——第一次来深圳面试、第一次一个人旅行……
原来这些藏在日子里的碎片,都是能写的东西。
那天听完课,我对着手机备忘录敲下了20多个选题:原来不是没东西写,是我把“素材”想太复杂了。
2、不知道从哪下笔?搭个框架就像走台阶
以前写东西总像站在悬崖边——脑子里一堆想法,却不知道脚往哪放。
老师教的“框架法”直接治好了我的“下笔难”。
比如写一件事,最简单的按照时间顺序,先列清楚来龙去脉(比如为什么参加写作课)、中间说清过程(课程中学到的东西很有用)、结尾说说经过这个事情后的变化和感悟(上课后,用学到的方法写出文章,很开心)。
这样一步步列好了提纲,就像给文章搭了个楼梯,顺着台阶走,居然也能写出上千字的完整内容。要知道以前我连30字的朋友圈都要删三次!
3、原来新媒体根本不需要“文绉绉”
我曾执着于“文笔好”,总有点端着,觉得得用点排比、引用之类的才叫写作,结果写出来的东西自己都读着累。
课上老师甩来一句话:“读者刷手机时,就想轻松看懂你的话。”
试着把“育儿之路布满荆棘坎坷让我深感力不从心”改成“带娃这两年,我跟崩溃掰过无数次手腕”。
突然发现,接地气的话反而更有力量。
读者用一秒钟就看懂了,不费力,更容易看下去,也更容易共情。
现在终于信了:写作哪有那么多“天赋论”?不过是有人摸清了门路,有人还在瞎撞。
原来方法对了,普通人也能写出让人愿意读的文字。
如果你也跟曾经的我一样,拿着笔却不知道从哪开始,或许可以试试——先放下“写不好”的焦虑,找个靠谱的方法,哪怕每天只写100字呢?
毕竟,谁不是从“敢写”开始,慢慢走到“会写”的呢。
作者介绍:
凌江长离,汤小小体验营学员。
刚速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